教育改革只是走了半步?
  千呼萬喚始出來的高考改革方案,回應了社會熱點關註的問題,特別強調公平,獲得了社會輿論的點贊。但在多位專家看來,這個改革方案“只是走了半步”
  法治周末記者 陳霄
  9月4日,剛剛開學。高考改革方案“適時”公佈了。
  改革方案的全稱是《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這份千呼萬喚的實施意見來得其實不算突然:剛好在一周之前,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研究者們即預計到,盼了許久的方案總算要出來了。
  “措手不及”,浙江的一位中學教師說。浙江和上海是這次被選中的試點地區,兩地將要出台高考綜合改革試點方案,從今年秋季新入學的高一學生開始實施。
  “歷經近十年,終於出來了,這是(方案)最大的亮點。”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對法治周末記者說,儘管“改革力度過小”。儲參與了方案的制定過程。
  多位受訪的專家認為,這是繼1977年恢復高考以後國家在考試招生制度方面最為全面、系統的一次改革。不過,無論是否參與制定過程,研究者們都表示,這個方案難說滿意,“改革只是走了半步”,9月9日下午,在一次討論高考改革的沙龍上,多位專家均作了上述表態。
  與專家們的看法不同,社會輿論對方案卻是點贊的居多,一些媒體的民意調查顯示,許多網友感慨自己生不逢時,沒趕上好政策。
  “不同利益群體關註的點不同。”3年多來一直參與方案制定過程的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總結說。
  十年磨一劍
  不分文理科,語數外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任選三科構成總成績,綜合素質評價作為參考,取消體育、藝術特長加分,高考成績公佈後填報志願,提高中西部地區和人口大省高考錄取率,增加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
  任何一項改革措施放到過去,都是能夠引發振奮的,不過這些還不是改革方案的全部內容。
  有些改革直接回應了近年來的社會熱點關切問題。
  今年7月,遼寧本溪高考加分造假事件鬧得沸沸揚揚。
  始於部分考生家長質疑遼寧全省1072名體優生某高中竟然占據87席,後調查證實,本溪高中存在國家二級運動員證書造假。
  造假手段包括老師向考生家長“兜售”辦證,球隊替補根本不用上場也能蹭到加分,降低測試標準以使假體優生過關等,引發輿論嘩然。
  不久,又曝出河南某中學體優加分人數占全省十分之一,學習尖子不在少數,再次受到質疑。高考加分制度引發社會熱議。
  方案對此乾脆一刀切,從2015年起,直接取消藝術、體育特長加分,同時大幅度減少和嚴控高考加分項目。
  此舉雖然受到廣泛稱贊,不過記者註意到,這項不遵循“三年早知道”原則、打算迅速推行的舉措遭遇強烈反彈。
  9月5日下午,教育部部長助理林蕙菁在官方微博答網民提問,在問題徵集時,最為集中的正是來自部分自稱孩子已苦練兩年多藝體項目的考生家長,質疑政策的不公平性。
  總體方案的這輪改革源於2005年,教育部原部長何東昌致信中央領導,針對教育應試化之弊,呼籲社會關註素質教育,在領導人的批示下,引發了新一輪關於素質教育的大討論,同時也啟動一系列調研,關於高校招生考試制度的改革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隨後成立的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楊東平成為委員,分在考試招生組,經過一年多的調研,起草了一個改革方案,但因種種原因擱置。
  2013年11月,改革總體方案再次被提交,並經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原則通過,隨後教育部各司局分項制定細化方案,在此過程中,許多原來總體方案的內容消失了。
  “不僅僅是業界普遍關心的自主招生問題,還有其他一些內容也都刪掉了,不是爭議大,也不是技術上存在什麼難題,主要還是沒下定決心,其間也出現過猶豫和反覆。”一位要求不具名的參與方案制定的學者對法治周末記者透露。
  去年年底和今年兩會期間,多次傳出高考改革方案的內容要點和時間表,社會上對改革內容也有如外語退出統一高考等諸多猜測。教育部則稱會在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後於今年7月出台方案。
  不過這些都沒有實現。上述學者告訴法治周末記者,方案制定過程中其實並沒有向外征求意見的計劃,因此後來也就不了了之。
  這次改革基本沒有超出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內容,決定中的“推行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於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在現今的方案中一一被細化。
  “過去長期討論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一直以來都沒有一個具體的方案,歷經了將近十年,這次終於出來了,這是最大的亮點。”儲朝暉對法治周末記者說。
  一波三折
  這次的改革曾被寄予厚望。
  自上世紀70年代恢復高考以來,高考改革的內容多數都集中在考試科目的改革,上海1987年實施3+1方案,1999年,在高校擴招之後,教育部推行3+X科目方案。進入本世紀以來,各省自主命題的數量逐漸增加,分省命題的格局形成。
  在這期間,一些地方和部分高校開始試點自主招生,最有名的即是包括“北約”“華約”“卓越”和“京都”的四大聯盟,清華、北大、浙大等名校位列其中,聯盟高校拿計劃總數的5%自主招生,不過高考成績仍在錄取中占主導作用。
  由於三十多年來的歷次高考改革多數都集中在考試制度、尤其是考試科目的變化上,被業界認為根本的招生錄取制度一直沒有整體突破,因此本輪改革一度被寄予厚望。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的“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制,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表述更是令業界充滿期待。
  楊東平透露說,此前的總體方案中是包含了上述表述的,但現在的文本中這段話消失了,這是前後方案的最大區別。
  儲朝暉說,由於過程中自己有參與,因此方案出來時並不覺得意外,唯一遺憾的是有些本來可以寫進方案的內容,最後還是給刪掉了,例如業界一直呼籲的自主招生。
  “本來應該是進一步擴大、推進的,但方案事實上收縮了,例如限制數量,幾個聯盟考試取消,自主招生放在統招之後,都說明是在進一步收緊而不是在放開。”
  他告訴法治周末記者,方案制定者擔心自主招生容易造成腐敗,實際上招生腐敗並不是自主招生造成的,而是行政管理體制的問題,權力缺乏足夠的監督。
  今年早些時候,中國人民大學招生處原處長蔡榮生因貪腐問題落馬,據查,蔡在2006年以來,在學校特殊類型招生過程中為考生提供幫助,收受賄賂1000餘萬元。再次引發社會對自主招生易生腐敗、導致新的不公平的憂慮。
  同樣參與了方案制定過程的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文東茅,對出台方案的評價也是不高:走了半步,比較遺憾,但走半步總比不走好。
  在文東茅看來,改革方案將公平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方案中的將近一半的舉措都是針對教育公平問題的,例如提高中西部地區和人口大省錄取率、加大貧困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取消藝體加分等。
  “從一個理念出發來制定一個方案確實比較容易,我們在3年前就提出來了,是非常簡單的一個事,但是後來為什麼這麼複雜?有操作上的問題也有政策民心的問題,這次出來以後反彈不激烈,可見總體處理還是讓人可以接受的,比較平緩,這就是決策者高明的地方,特別強調公平,回應民眾期待。”文東茅表示。
  楊東平分析說,改革的艱難在於協調不同群體的利益關註。高考改革要滿足三個群體的利益需求:一是學生及家長,他們關註公平,分數面前人人平等;二是中學,他們關註如何改善現在惡性的應試教育競爭,引導中學的素質教育;三是大學,他們關註如何科學地選拔人才。三者的訴求並不相同。
  此外,楊東平透露,在具體改革中也涉及到三個層級,一是專家群體,主要關註的是招生錄取制度的改革,在改革中起關鍵作用的是作為主管部門教育部有關司局,因為習慣了傳統的工作模式,基本上以關註科目改革為主。還有作為決策層級的中央政府,考慮問題的角度與從理想層面和工作層面還不太相同。
  改革期待
  在教育學者熊丙奇看來,改革方案最終能不能出亮點,取決於具體的操作。
  此前,他所在的21世紀教育研究院就一直力主將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國統一高考後進行。他說如果將來試點時,能夠借鑒香港高校在內地招生的方式,由學校自主提出成績要求,達到要求的學生自主申請若干所學校,學校獨立錄取,這仍然能夠實現招考分離。
  “取消高校批次錄取,也是破除教育不公平的一大舉措。”熊丙奇對法治周末記者表示,上海和浙江兩地的綜合改革試點方案中,如果高校能夠將三位一體的高考錄取與集中錄取制度脫鉤,將是高考的重要進步。
  楊東平也多次表示自己對浙滬兩地方案的期待,到底實際效果如何,可以在試點的基礎上再評價、再完善。他肯定了改革方案採取漸進式改革模式,對於其他專家詬病的方案過於關註公平而忽視招生錄取制度的做法,他表示這有其合理性,是以“治標換取治本時間”。
  文東茅認為,未來採取的3+3模式,對於像北大清華這樣的高校而言,很可能後面的三科學業水平考試將變得沒有意義,因為以等級計分的話,以兩校為目標的學生都會是A,“區分度下降,反而可能更有利於像綜合素質評價這樣的因素發揮作用”。
  不過,不止一位專家對法治周末記者表示,高考改革的根本還在於政府轉變職能,真正實現簡政放權,而不是保留現在的政府主導模式。
  “政府包攬,計劃招生,總分模式,是阻礙目前人才成長髮展的幾個關鍵點,可惜這次改革沒有絲毫變化。”一位受訪專家感慨說。
  今年兩會期間,教育部部長袁貴仁針對外界關註的高考改革表態稱:“我們不會走舊路,要改進大家覺得不滿意不科學的地方;我們也不走錯路,因為這會影響一代人,決不能允許發生顛覆性錯誤;我們也儘量不走彎路,留下很多後遺症。”
  這似乎仍然任重道遠。
(原標題:高考改革只走了半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wkvulaml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